兒童青少年近視是一個重大公共衛生問題,照明條件合理與否,直接影響用眼的疲勞程度。對于學校而言,教育照明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良好的教室光環境可以提供學生最舒適的照明質量,提高學習效率的同時,減少視覺疲勞,利于維護師生健康。與此同時,光照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機制得到深入的研究,以及人們健康理念的不斷提升,健康而舒適的光環境越發重要。
近日,第八屆國際第三代半導體論壇(IFWS)&第十九屆中國國際半導體照明論壇(SSLCHINA)于蘇州勝利召開。論壇期間,由江蘇省第三代半導體研究院協辦支持的“教育照明與健康光環境“分論壇如期召開,會議由復旦大學林燕丹教授和溫州醫科大學眼科醫院侯方教授共同主持。
會議現場
復旦大學林燕丹教授和溫州醫科大學眼科醫院侯方教授共同主持會議
會上,來自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教授Tran Quoc KHANH,同濟大學教授、國際照明委員會副主席郝洛西,復旦大學教授戴奇,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Yu Xi,武漢大學教授劉強,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昌兵,北京易美新創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申崇渝,河海大學講師夏嶺,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王書昶,浙江大學劉余,北京大學聶靖昕,復旦大學李諾儀等精英專家們帶來精彩報告,分享前沿研究成果。
首先,德國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教授Tran Quoc KHANH帶來了”室內照明中視覺和非視覺光效果的最佳照明條件“的視頻主題報告。分享了視覺表現,從光線質量到照明質量,科學文獻中工作場所的首選照度等研究成果。對于室內照明應用中白天照明的神經科學和睡眠研究建議,室內環境的日間照明建議:在整個白天,在大約1.2米高度的垂直平面上測量的眼睛的建議最低黑色素視覺EDI為250勒克斯(即,就座時眼睛水平的垂直照度)。
同濟大學教授、國際照明委員會副主席郝洛西做了題為”后疫情時代的光與健康“的主題報告。
復旦大學教授戴奇做了題為”基于間接光眼部照度的室內空間視亮度評價“的主題報告。報告提出了采用間接光眼部照度作為量化空間視亮度的指標。空間視亮度相較于MRSE和Lav, B40指標,具有量化空間視亮度更加準確、實際測試更加方便的優點;并建議采用間接光眼部照度來量化某個視角下的空間視亮度,并基于不同方向和視角的間接光眼部照度來量化整個空間的整體視亮度。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眼視光醫院Yu Xi做了題為”降低單眼亮度增加成人單眼時間同步閾值/使用屏幕設備對7-11歲兒童近視的影響:一項多中心實驗研究“的主題報告。報告介紹,造成近視的環境風險因素主要包括戶外活動的減少、長時間的近距離工作以及教育水平的高低等。其中兒童的近距離工作是我們研究中關注的重點。從預防兒童近視發生發展的方面考慮,我們認為:1.在兒童進行閱讀和視頻觀看等近距離工作時,建議采用屏幕更大的設備;2.當兒童進行閱讀時,建議采用更大字號的文本;3.當兒童觀看視頻時,建議持續觀看時間最好不要超過20分鐘。
武漢大學教授劉強分享了光源顏色品質研究進展主題報告。光源顏色品質就是從不同視覺維度探討光源照明對視覺顏色感知的影響,大量研究數據表明,顯色指數與視覺喜好并無直接關系。同時,國際照明委員會官方聲明:顯色指數無法準確量化LED光源顯色性,顏色還原維度僅為光源顯色品質單一維度。報告介紹,用心理物理學的方式,探究人眼視覺感知如何受照明光源的影響,并通過量化建模的方式實現光品質的描述。研究涉及人因工學、心理物理學、色度學與光度學、統計學與數學等領域。國際照明委員會戰略研究熱點問題。具體涉及四部分內容,光照顏色喜好度,光照顏色分辨力,光照顏色舒適度以及光照顏色自然度。并介紹了基于薈萃分析的光照顏色分辨力量化,得到現階段最優預測指標。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黃昌兵做了題為”光健康與近視防護“的主題報告。
北京易美新創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總監申崇渝做了題為”人工光源光譜連續性研究“的主題報告。報告介紹了通過將連續性指數Cs包括到計算工具中,不僅可以快速識別光源相對于標準光源的擬合程度,還可以一起計算色域指數和保真度指數,這可以幫助開發人員快速判斷LED燈設計的優缺點。Cs和Rf-Rg之間的相關性存在相應的規律。在LED光源中,隨著連續性的提高,保真度指數和色域指數都會增加。這一規律在不同光源之間仍然是一致的。Shineon Cs計算工具基于IES TM-30-18 Advanced calculation tool v2.01版本,易于使用。該Cs計算邏輯可以應用于具有目標譜的任何適合度分析。
河海大學講師夏嶺做了題為”基于正四面體照度計的高動態范圍全景圖亮度校準方法以及其在照明質量評估光度測量中的應用“的主題報告。分享了基于正四面體照度計應用的高動態范圍全景圖亮度校準方法。這種方法依靠照度的測量,相比于傳統的亮度計測量方法,操作簡單,快捷,設備便宜。
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王書昶做了題為”教育照明光源的封裝技術及色漂移、熱學性能分析“的主題報告。報告詳細介紹了采用CSP封裝技術實現了CRI (>95) ,光效(158 lm/W)的封裝光源產品。 實現了顯色指數與光效之間的平衡。在大電流作用下,光源的色漂移,明顯增加;特別的光源的R9對溫度的依賴程度要大于電流的依賴程度;提出了創新的光譜調制技術,結合CSP封裝技術實現了高品質全光譜光源,有效解決了常規方案中激發效率低、光譜缺失、光譜不連續的問題。
浙江大學劉余做了題為”黑暗環境下彩色背景顯示刺激的視覺舒適性“的主題報告。報告介紹了6種照明條件下彩色背景的視覺舒適性。不同環境光照條件之間沒有差異。并開發了一個邏輯模型來評估五個數據集的視覺舒適度。
北京大學聶靖昕做了題為”增加光成分降低大鼠視網膜的光損傷“的主題報告,研究結果顯示,同照度、低損傷光源能在不改變白光的色坐標、照度的情況下,大幅降低光損傷,增加包括紅光在內的光成分得到的高照度光源,也能降低普通白光LED造成的光損傷。這項研究的結果說明光損傷標準提出的EB未必能準確反映光源的光損傷,也說明光損傷中存在光譜對立現象;還提出了增加光成分降低光損傷的新的降低藍光危害的方法。當然,目前的研究還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白化的SD大鼠對光損傷更敏感,200lx的白光就能造成很嚴重的光損傷;動物實驗的結果在人體上是否有用,用這種增加光成分制備的低損傷光源是否能降低人的視疲勞,還需要進一步的人體實驗研究。
日光是身體節奏的一個重要信號,已經被證明對心情、工作效率以及兩者都有重要影響心理和生理健康。復旦大學李諾儀做了題為”全天LED照明光譜對人類白天和夜間表現的影響“的主題報告,結合詳細的實驗結果,報告建議更廣泛的光參數范圍(光譜組成、照度、曝光持續時間和時間段),以補充白天光線對夜間的影響。幾小時的曝光可能不足以產生足夠的效果,并且應研究連續幾天的實驗,以確定其是否產生更強的效果。報告指出,研究中的兩個實驗均在夏季(7月至9月)進行,研究需要對缺乏陽光的季節和地區進行調查,以驗證其重要性白天照明和全光譜照明。
會場外:先進半導體技術應用創新展(CASTAS)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