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扎實推進北京市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工作,在《北京市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施方案》(京發改〔2020〕789號)基礎上,2021年10月,北京市發展改革委會同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印發《北京市關于進一步完善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若干措施》(京發改〔2021〕1141號,以下簡稱“若干措施”),同步印發了《北京市創新型綠色技術及示范應用項目征集遴選管理細則》(京發改規〔2021〕9號,以下簡稱“管理細則”)、《關于開展北京市2021年創新型綠色技術及應用場景征集的通知》(以下簡稱“征集通知”)。
征集工作開展至今,社會參與積極性較高,共收到創新型綠色技術申報131項、應用場景申報14項。
近期,市發展改革委組織對節能及能效提升領域中20項申報技術開展了評審。經書面材料評審、企業線上答辯、專家集體合議,推薦了6項技術進入本市創新型綠色技術推薦目錄(上述技術申報企業均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5家企業亦為北京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另有節能領域“一種基于等離子體放電的空氣消殺技術”已入選國家《綠色技術推廣目錄(2020年)》,根據《若干措施》,該技術自動納入本市“推薦目錄”。
本次共7項節能及能效提升技術擬納入北京市創新型綠色技術(節能和能效提升領域)推薦目錄(2022年版),現面向全社會進行公示。
7項創新型綠色技術相關情況介紹
1.一種可低溫施工瀝青涂料制備和施工方法
該方法以水性陰離子橡膠乳液為基體,經特制微乳型瀝青乳液改性制備的水性橡膠瀝青乳液,與特種固化劑反應形成連續致密的水性高分子涂層。該涂層具有防水、防腐、防滲、保溫、隔音、抗核輻射等功能,可完整包覆各種異型結構表面,斷裂伸長率達1000%以上,恢復率達85%以上,能有效解決應力變形、沉降、膨脹開裂、穿刺等造成的滲漏。該方法機械噴涂施工,4秒成膜,一次成型,效率提升約400%。人工氣候老化試驗達8000小時以上,可實現全壽命周期防護,碳排放減少約86%。
2.一種園區零碳電源綜合利用技術
該技術多維分析系統運行與能耗情況,對園區發電、用電、儲能、綠色度、電價成本、建筑實況(室內外參數、設備狀態、能耗)和節能狀態進行動態預測與調節,解決可再生能源高滲透比、間歇性、不確定性、不穩定性等問題,實現園區綠色電力穩定運行控制與保護,提升園區綠電消納比例15%-30%,用能成本節約20%。
3.一種煙氣余熱深度回收和減排技術
該技術首創了低溫煙氣余熱回收系統,通過熱泵制取低溫水與煙氣進行直接接觸換熱,回收的低品位熱量用于供暖,不僅避免腐蝕臟堵,而且換熱效率高、成本低,在換熱的同時對煙氣進行二次洗滌,并將煙氣中的水蒸氣冷凝為液態水,具有節能、節水、減排等特點。該技術可提高鍋爐熱效率6-12%。
4.一種向心渦輪中低品位余能發電技術
該技術源自飛機技術的向心渦輪ORC中低品位余能發電,其高達90%等熵效率的高效渦輪和工質零泄露專用密封材料結構,保證設備高效長期穩定運行,是傳統螺桿膨脹機和軸流型余熱發電的升級替代。該技術可降低8-20%工業冷卻能耗,模塊化設計便于各種工藝升級替代。
5.一種模塊式低碳換熱站
該產品采用非對稱人字紋純逆流的板片做為核心換熱原件,全焊接結構,提高傳熱效率30%以上,耐溫耐壓能力高,材料利用99%,沒有廢料產生;換熱器無橡膠密封膠墊,節省橡膠制造,減少環境污染;采用網絡平臺控制實現無人值守、大數據平臺及物聯網功能;先進的水處理裝置,無廢水排放;產品生產過程中使用綠電(光伏)制造,在使用過程中節省動能消耗,減少碳排放。
6.一種物聯網智慧照明系統
本技術以LED燈具為載體,每盞物聯網燈具均搭載雷達傳感器、2.4G無線通信單元和芯片控制單元,并遵守EMN無線通信協議,系統內通信指令成功率高于99.9999%。燈具通電,雷達傳感器即可自動感應建筑空間中人或車輛的活動信息。通過無線通信單元及集群控制算法連動,在一定范圍內燈具成片點亮并動態追隨,為人車活動區域提供全亮照明。無人車活動時,燈具可自動調整至5%照度,對比常明燈具,實現無人車時燈具節能90%以上。燈具運行參數豐富,系統可設定每個燈具的觸發亮度、無人車亮度、亮燈時間、亮燈范圍、亮滅燈速度設置色溫等參數,也可通過軟件進行精細化調試。
7.一種基于等離子體放電的空氣消殺技術
該技術在中央空調及新風系統風道內形成全覆蓋的高能等離子體面放電均勻電場,有效“封堵”整個氣路,當空氣流垂直穿過面放電區域,可實現對室內空氣快速消殺,保障室內空氣質量安全潔凈。在大風量和無資源消耗的情況下,消殺率達90%以上,單機能耗約 1.5kWh/天,減少新風系統能耗損失,節能率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