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指出,縣城是我國城鎮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支撐,對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圖片來源:新華網
速覽要點:
培育發展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強化產業平臺支撐
優化公共充換電設施建設布局,加快建設充電樁
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
合理引導靈活就業農民工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
開拓巨大投資消費空間
《意見》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取得重要進展,縣城短板弱項進一步補齊補強,一批具有良好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經濟條件較好的縣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公共資源配置與常住人口規模基本匹配,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市政設施基本完備,公共服務全面提升,人居環境有效改善,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強,農民到縣城就業安家規模不斷擴大,縣城居民生活品質明顯改善。再經過一個時期的努力,在全國范圍內基本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業的現代化縣城,與鄰近大中城市的發展差距顯著縮小,促進城鎮體系完善、支撐城鄉融合發展作用進一步彰顯。
《意見》從科學把握功能定位,分類引導縣城發展方向;培育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穩定擴大縣城就業崗位;完善市政設施體系,夯實縣城運行基礎支撐;強化公共服務供給,增進縣城民生福祉;加強歷史文化和生態保護,提升縣城人居環境質量;提高縣城輻射帶動鄉村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為縣城建設提供政策保障等方面進行了部署。
“縣城建設是擴大內需的重要引擎。”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就《意見》答記者問時表示,現階段,縣城投資消費與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僅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1/2左右,人均消費支出僅為地級及以上城市城區的2/3左右。推進縣城建設,有利于擴大當期有效投資和居民消費,開拓新的巨大投資消費空間。
夯實縣城產業基礎
在科學把握功能定位,分類引導縣城發展方向方面,《意見》提出,加快發展大城市周邊縣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圍內的縣城融入鄰近大城市建設發展,主動承接人口、產業、功能特別是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物流基地、專業市場、過度集中的公共服務資源疏解轉移,強化快速交通連接,發展成為與鄰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補、產業配套的衛星縣城。
《意見》明確,積極培育專業功能縣城,支持具有資源、交通等優勢的縣城發揮專業特長,培育發展特色經濟和支柱產業,強化產業平臺支撐,提高就業吸納能力,發展成為先進制造、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專業功能縣城。支持邊境縣城完善基礎設施,強化公共服務和邊境貿易等功能,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守邊固邊能力。
“產業是縣城建設發展的根基,有產業才有就業崗位、才有人口集聚。產業配套設施可供眾多企業共用共享,直接影響著要素是否流入和企業成本高低。不少縣城的產業平臺功能比較薄弱、配套設施不健全,升高了企業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沖抵了縣城勞動力和土地成本相對低的優勢。”上述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說,要推進縣城產業配套設施提質增效,夯實縣城產業基礎,促進居民就地就近就業和持續增收,帶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表示,發展縣域經濟,一方面,應允許形成多種不同管理模式的創新、各種主體多元互動治理方式的創新;另一方面,要努力把產業留在縣域,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形成就地城鎮化。
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
在完善市政設施體系,夯實縣城運行基礎支撐方面,《意見》提出,完善市政交通設施。完善機動車道、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健全配套交通管理設施和交通安全設施。建設以配建停車場為主、路外公共停車場為輔、路內停車為補充的停車系統。優化公共充換電設施建設布局,加快建設充電樁。完善公路客運站服務功能,加強公路客運站土地綜合開發利用。建設公共交通場站,優化公交站點布設。
對于加強歷史文化和生態保護,提升縣城人居環境質量,《意見》表示,推進生產生活低碳化。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引導非化石能源消費和分布式能源發展,在有條件的地區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深入推進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大力發展綠色建筑,推廣裝配式建筑、節能門窗、綠色建材、綠色照明,全面推行綠色施工。推動公共交通工具和物流配送、市政環衛等車輛電動化。推廣節能低碳節水用品和環保再生產品,減少一次性消費品和包裝用材消耗。
上述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指出,要著眼破解縣城建設的重點難點問題,完善人口、資金、土地等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增強縣城持續發展能力。
在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為縣城建設提供政策保障方面,《意見》明確,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全面落實取消縣城落戶限制政策,確保穩定就業生活的外來人口與本地農業轉移人口落戶一視同仁。確保新落戶人口與縣城居民享有同等公共服務,保障農民工等非戶籍常住人口均等享有教育、醫療、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以新生代農民工為重點推動社會保險參保擴面,全面落實企業為農民工繳納職工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費的責任,合理引導靈活就業農民工按規定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
《意見》還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續的投融資機制。根據項目屬性和收益,合理謀劃投融資方案。對公益性項目,加強地方財政資金投入,其中符合條件項目可通過中央預算內投資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予以支持。對準公益性項目和經營性項目,提升縣域綜合金融服務水平,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特別是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縣城新型城鎮化建設專項企業債券。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促進縣區財政平穩運行。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縣城建設,盤活國有存量優質資產,規范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穩妥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試點,鼓勵中央企業等參與縣城建設,引導有條件的地區整合利用好既有平臺公司。完善公用事業定價機制,合理確定價格水平,鼓勵結合管網改造降低漏損率和運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