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繩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OIST)的研究人員開發了基于金屬鹵化物鈣鈦礦材料(metal halide perovskite)的藍色LED,該材料首次使用不對稱橋(asymmetrical bridges)將鈣鈦礦層固定在一起,創造了一種更穩定的結構。
研究人員表示,它可能使鈣鈦礦LED離商業化更近一步。
研究人員表示,鈣鈦礦有可能成為照明行業真正的游戲規則改變者。在短短幾年內,鈣鈦礦LED的效率——它們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能力,已經飆升至與傳統LED相媲美的水平,并且將很快超過傳統材料。除了效率高之外,鈣鈦礦LED還比市場上當前的LED技術具有更多優勢,因為它們有可能以低生產成本產生更亮、更純的顏色。
然而,鈣鈦礦LED的穩定性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障礙,即使是最穩定的LED,其使用壽命也只有幾百小時。尤其是藍色LED,效率遠遠落后于紅色和綠色LED。但是,如果沒有藍色LED,鈣鈦礦在彩色顯示器或光源中的實際應用會受到限制,因為需要混合紅、綠和藍光才能產生包括白色在內的全系列顏色。
研究人員解釋,從歷史上看,藍光的發射一直很難實現。最初使用氮化鎵制造的獲得諾貝爾獎的藍色LED,比紅色和綠色LED的開發時間長長了30年——即使是現在,制造大型、高質量的氮化鎵晶體仍然比較困難,且成本高昂。因此,研究新的藍色發光材料,例如鈣鈦礦,至關重要。
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們研究了藍色鈣鈦礦LED中的主要問題之一——鹵化物偏析問題。當金屬鹵化物鈣鈦礦晶體形成時,鹵化物以八面體形狀鍵合在金屬原子周圍。正離子位于這些八面體形狀中的四個之間。
然而,當在鈣鈦礦LED上施加LED發光所需的電壓時,它會導致形成八面體結構的負鹵離子分離,并向LED的正端遷移。八面體形狀之間的正離子也遷移到LED的負端。這種離子遷移會降低鈣鈦礦結構,導致LED的效率直線下降,藍色變為更綠色的色調。
為了嘗試解決鹵化物偏析問題,研究人員制造了一種具有稱為Dion-Jacobson相結構的鈣鈦礦結構藍色LED,其中鈣鈦礦晶體的二維(2D)層相互堆疊。然后鈣鈦礦層通過分子橋連接在一起,增加了整個結構的穩定性。
研究人員首次探索了使用兩端不同的不對稱橋是否會影響鈣鈦礦LED的整體特性。研究人員發現,當橋接分子不對稱時,它會減慢離子在鈣鈦礦層間的遷移,從而提高鈣鈦礦結構的穩定性。
該團隊提出,不對稱會導致電子在橋接分子上的分布方式發生變化,從而在層間產生一個小的偶極電場。這種偶極子電場會干擾離子遷移,從而保持結構穩定性。
研究者表示,這項研究除了解決鈣鈦礦LED中的鹵化物偏析問題外,使用不對稱橋的策略也可以應用于其他基于鈣鈦礦的器件,例如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題為Spectral Stable Blue-Light-Emitting Diodes via Asymmetric Organic Diamine based Dion–Jacobson Perovskites的相關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化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
論文原文: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1c07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