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级在线_欧美一日本频道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精品视频9_欧美性生交大片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產業資訊 » 產業 » 新型顯示 » 正文

雷曼光電李漫鐵:MicroLED技術在超高清會議領域的應用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20-09-15 來源:LEDinside作者:Grace瀏覽次數:356
 疫情催化下,視頻會議市場迎來加速發展,LED廠商應如何把握這一機遇?
 
立足于100寸以上的LED會議顯示市場,雷曼光電推出基于COB技術的MicroLED超高清顯示產品,更通過技術創新解決業界難題,助力產品在行業市場的普及。
 
8月31日,在2020集邦咨詢新型顯示產業研討會上,雷曼光電董事長兼總裁李漫鐵帶來題為《新型顯示領域MicroLED技術在超高清會議領域的應用》的演講。
 
瞄準100寸以上的LED會議顯示市場
 
根據第三方機構發布的數據,全球有7500萬間會議室,中國有2000萬間會議室。基于市場體量,會議市場本就值得顯示行業矚目。
 
而在疫情影響下,全球會議市場的出貨量獲得大幅拉升,讓會議顯示這一細分領域愈發受市場青睞。李漫鐵認為,疫情常態化后,這個趨勢將會延續。
 
同時,李漫鐵指出,基于COB的MicroLED產品也會成為業界的一個重要趨勢。
 
作為高性價比解決方案,投影顯示長期占據會議顯示市場主流。對于非大型會議室,100寸以下且具有人機交互、手寫觸控等功能的LCD一體機也是較受歡迎的解決方案。
 
李漫鐵表示,基于LCD平板顯示的會議室產品,市場發展情況一直不錯,許多企業也一直在積極培育市場。
 
但LCD面板尺寸集中在100寸以下,超過100寸便有著運輸入戶的困難。相比之下,可拼接的LED則有著較為顯著的優勢。隨著技術發展,LED屏的點間距越來越小,視覺體驗也大為改善。
 
基于LED應用于中大型會議市場的比較優勢,雷曼光電即鎖定這一市場,推出MicroLED超高清顯示產品。
 
基于COB技術的LED解決方案有何優勢?
 
LED解決方案包括基于COB技術的MicroLED顯示和SMD分立器件LED小間距顯示。
 
SMD作為第二代顯示技術,可靠性差,且無法實現人機交互觸控。而基于COB技術的MicroLED顯示具有超高可靠性,生命周期內免維護,并且可以實現人機交互觸控。同時,MicroLED顯示屏具有高品質顯示效果,觀看舒適等優勢。
 
李漫鐵介紹,近年開始出現的COB技術,能夠將像素間距做得越來越小。隨著COB技術的進步,間距會降到1毫米以下,0.9、0.7毫米的產品也已經出現。
 
基于SMD技術的LED顯示屏無法做出平面,而基于COB技術,不僅可以實現平面光源,由于所有的芯片密封在有一定厚度的膠體里,還能有效提升防護外力、防護靜電等性能。
 
李漫鐵強調,平面光源便于觸控,這一點在未來的會議顯示領域也極為重要。
 
雷曼光電自兩年前開始量產COB顯示面板,市場占有率持續領先。據介紹,基于COB技術的面板有諸多優勢。在刷新頻率方面,響應速度更快。在有環境光的情況下,亮度的優勢便會體現出來。“我們的COB面板可以做啞光處理,將反光程度降到最低。”
 
對比度方面,由于LED本身是自發光的光源,天然有著極高的對比度。通過系統性校正算法,亮度的均勻性和色度的均勻性也有著絕佳表現。
 
目前,雷曼光電是國內LED顯示屏上市企業中唯一一家擁有COB技術量產實力的公司,因而頗受LED小間距顯示行業關注。
 
如何用技術創新催熟市場?
 
推出基于COB技術的MicroLED超高清顯示產品后,如何加速推進這一市場?李漫鐵首先分享了行業內面臨的一系列挑戰。
 
李漫鐵重點介紹了行業內在倒裝芯片方面遇到的阻礙。舉例來講,高度3米的會議室,往往采用113寸、138寸、165寸這三種尺寸的顯示屏。為了讓138寸的會議一體機實現4K,像素間距需達到0.7毫米,此時就要借助倒裝芯片。
 
李漫鐵直言:“目前,倒裝芯片相關的工藝還在完善之中。因此,要實現0.7毫米間距產品的規模化量產,難度仍然比較高。”
 
不過,雷曼光電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加速超高清顯示產品的商業落地進程,其主要途徑是技術創新。
 
隨著5G時代的到來,4K、8K的片源將趨于普及,超高清內容必將呼喚超高清屏幕。LED顯示屏的價格與像素數量基本呈現線性關系,如何不大幅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將畫質提升到4K和8K成為業界關注的話題。
 
基于此,雷曼光帶發布了一項像素引擎技術。據李漫鐵介紹,雷曼最新推出并量產的P0.79與P0.63MicroLED超高清顯示屏,采用了像素引擎技術,將RGBG芯片排列與像素引擎算法相結合。這項技術可以降低實現更小點間距的技術難度,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條件下,提供高性價比的4K屏。
 
未來3年,雷曼會將像素引擎技術應用在會議顯示系統及家庭影院。
 
LED直顯目前主要應用在B端市場,未來如果要面向消費級市場,成本是必須要邁過的一道坎。李漫鐵表示:“這項技術也會極大地推動1.0毫米以下的MicroLED在各行各業普及。”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為「中國半導體照明網」網站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中國半導體照明網;如未正確注明文章來源,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復制、轉載、散布、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誠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意見反饋 | 網站地圖 | RSS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