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韓國水原市地方法院上周二禁止三星顯示器公司一名從事過研究工作的前員工跳槽至一家中國公司,稱該裁定是為了保護敏感技術。韓國水原市地方法院還稱,如果被告不履行義務,他必須每天賠償三星顯示器公司1000萬韓元(約合5.9萬元人民幣)。
雖然這位研究人員告訴三星,他在一家韓國船舶安全公司找到了新工作,但他實際上進入了一家總部位于成都的公司,這家公司與三星的中國競爭對手京東方關系密切,據猜測,或為成都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實際上,不僅是三星一家企業面臨著這種人才與技術流失的“焦慮”,實際上,此次中美貿易大戰的主要原因,也是美方對大量資金、人才與技術等生產力資源流向中國感到了極度的“焦慮”。而且隨著中國制造業進入到一個由量往質的轉型關鍵期,對全球的人才與技術需求,可以說是個無底洞!
而在半導體顯示行業猶為明顯的原因,是因為半導體顯示即是一個很專業的“偏科”市場與技術,又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的邊緣市場與技術。半導體顯示行業的這個特性,注定了在全球范圍內真正從事這個行業的技術人才數目極其有限,也導致了這個行業的人想要找到工作,也只能隨著這個行業的產能流動而流動。
從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原來的消費類電子產能聚集地——亞洲四小龍,都由于投資資金萎縮,市場衰退,不得不把新一代的產能往中國境內轉移,絕大多數的消費類電子組裝業務和零組件模組加工業務,都聚集到了中國內地。
在期間,半導體顯示產能也開始先從模組段往中國內地轉移,慢慢拉動上游面板產能也往中國內地轉移。到現在為止,全球約七成以上的顯示器模組產能和超過三成的顯示面板產能,都是由設在中國內地的企業所提供。
同時為了降低供應鏈服務成本,中國內地的產能配套與就近服務需求越來越強烈,全球的半導體顯示面板產能,也開始往中國內地聚集。從2016年起,全球新建的面板產線,七成以上都是建在了中國內地。
伴隨著這些產能遷移的后面,同時也是全球半導體顯示行業的技術人才大流動。中國內地的這些面板廠為了加快產能釋放速度,除了大量聘請全球有從事面板行業的各種離退休人才加盟外,中國境外的面板企業解聘、離職的人員,也成了各方爭搶的對象。
僅管自動化的提升,按道理來說在單位產能的用人數量上應該有所降低,但中國內地很多新建的面板產線,都是新一代的設備與技術,有太多的新工藝需要大量的人去試驗整合,另外與國外完全不同的用工模式,以及相對低效的管理水平,另外,中國內地的面板產線,一般都自己承擔了勞動密集型的后段模組產能,所以在單位產能的用人數量上,往往是全球市場上平均水平的幾倍以上。
而且在半導體顯示的基礎技術上,中國要落后全球一到兩代的水平,有著至少十年以上的差距。因此在一些海外面板企業相對成熟的技術,中國內地的面板企業由于沒有原理上的充分理解及量產上的經驗積累,對海外面板企業的研究人員和有量產經驗的技術人員更是需求十分急迫。
事實上,為了吸引全球的半導體顯示行業才來中國工作,中國國內的面板企業不但開出了十分豐厚的工資待遇,并且在很多政策上都是一路綠燈。對于一些比較敏感的崗位或人員,中國國內的面板企業也向海外的一些面板企業學習,把它們初期創業時的挖人模式、用人模式、留人模式學了過來。
有行業資深從業人員對李星表示,像前面所講的這種為了讓某些重要崗位的人為自己企業,專門為他們設置一家新的企業來規避相關競業禁止限制,實際上在全球的半導體顯示行業里十分普遍,絕大部分的半導體顯示企業在創立初期,或新產品新技術攻關期間,都有過類似的操作。
據李星從行業中了解到的信息,實際上,全球真正從事半導體核心技術工作的人,TFT面板技術人員不過上千人而已,而真正掌握OLED面板量產技術的人員則更少,全球加起來不過三、四百多人,也就是說,全球面板廠從事前段黃光段的核心技術人員,總共加起來都不會超過二千人。
目前全球運行的面板產線超過一百多條,這兩千多人分下來,每條產線還不足20個人,可以想象半導體顯示行業的人才有多緊缺。也難怪每一個核心技術人員的流動,都會是行業里十分關注的大事情。
實際上,全球面板的總產能每年都在增加,加上由于顯示器件的定制化程度越來越高,半導體顯示器件所要面對的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因此行業所需要的面板人才也是每年遞增中,而中國內地的人才缺口則更大。
而中國內地由于半導體顯示行業的基礎仍較薄弱,在很多領域,只能去全球市場上網羅相應的人才。而海外企業由于慢慢收縮面板產能,也不再把培養半導體顯示人才作為自己的長遠規劃來實施,隨著老員工的離退,海外的半導體顯示人才也只會越來越少。
這樣一來,中國國內在大力發展半導體顯示行業,多方布局產能,提升產能配套率的同時,如何真正培養中國自己的半導體顯示人才,加強自身的半導體顯示基礎科研工作,將是半導體顯示行業,甚至整個消費類電子行業近幾年的工作重心。
而如何把海外面板企業培養核心技術人員的經驗學到手,而不是讓產業界的一群“技術流氓”天天敲詐給高工資高待遇,然后被迫買了一堆高價的設備與材料,眼睜睜看著它們混完五年合同“技術高管”后瀟灑離去,又幸災樂禍的看著它們接著去“禍害”下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