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级在线_欧美一日本频道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精品视频9_欧美性生交大片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產業資訊 » 產業 » 新型顯示 » 正文

QLED電視重搶風頭?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12-15 來源:南方日報瀏覽次數:382
   近日,量子點(即QLED)電視陣營在深圳開啟華南區的首站推廣,多家整機品牌商攜量子點電視技術亮相。進入下半年以來,高端電視市場情況與上半年相比發生明顯變化,OLED電視步步逼近。據預計,今年全球量子點電視銷量預計可達100萬臺,而OLED電視銷量則將翻倍增長。在這背后,是愈發艱難的拉鋸戰。
 
  量子點電視陣營抱團推廣
 
  上周末,“Q享視界 歲末狂歡”2017量子點視覺嘉年華在深圳皇庭廣場開啟,包括三星、TCL、納晶等量子點上下游企業,以及蘇寧、國美、大中等渠道商參與其中。
 
  主辦方中國電子商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活動旨在為消費者帶來一個全新的視覺盛宴,也是量子點彩電企業獻給消費者的一份年終禮,此番本年度最大規模的促銷展示已經在北京、上海成功舉辦,這次在深圳是華南地區的首站。
 
  記者在現場看到,此次大規模展示以三星、TCL為主力軍,包括三星Q9F、Q8C、Q7F;TCL TCLXESSX1/X2/X3/X6等產品都在此次大規模展示中亮相,其高水平的畫質和音效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
 
  中國電子商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TCL、三星的帶動下,量子點電視技術正在步入發展快車道,不過量子點電視的普及之路還任重道遠,消費者對其認識仍較少。此次展示即希望通過觀感體驗,向消費者普及該高端顯示技術的優點,樹立新的理解和認識。
 
  兩大陣營銷量差距正在縮小
 
  來自奧維云網(AVC)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在國內線下市場,量子點電視銷售量為10.5萬臺,同期OLED電視銷量則為2.3萬臺。
 
  去年中國市場量子點電視銷量一度高達OLED電視銷量的7倍,不過這種差距正在縮小,在全球市場上也是如此。據早前HIS Markit提供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量子點電視銷量驟減48.2%至35.1萬臺,而同期OLED電視銷量則大增29.4%至28.2萬臺,兩者銷量差已縮小至7萬臺。在今年第一季度,量子點電視銷量尚為OLED電視的3倍。
 
  中國電子商會副秘書長陸刃波表示,去年全球量子點電視銷量約60萬臺,今年預計可達100萬臺。房地產調控、收入因素以及消費觀念的改變,都會影響彩電需求,他預計今年彩電行業的整體銷量大概在4800萬臺左右。
 
  價格因素將影響明年市場走勢
 
  據了解,量子點是一種無機納米半導體晶體,量子點薄膜中的量子點受到光電刺激時便會發出有色光線,色域范圍能夠達到157%,精準呈現10.7億級的色彩,相對普通液晶電視提升了58.3%,而其色彩持久度則可達6萬小時,此外,由于量子點電視使用的無機材料不易被氧化,其較長的顯像壽命也是一大亮點。
 
  TCL多媒體產品中心總經理張少勇表示,隨著TCL、三星等彩電廠商不斷推出多款新品,量子點電視已成為高端彩電市場上的重要角色。
 
  記者注意到,當前,在均價上,QLED是12000元左右,OLED則是17000元左右,所以,價格也是QLED眼前的一大優勢。不過,進入今年下半年以來,無論是在全球還是中國市場上,OLED電視銷量增幅明顯,而OLED陣營推廣也“聲勢如潮”。
 
  對此,陸刃波對記者表示,對于這兩者來說,誰改進得快、提高得快,價格下降得快,放量快,誰就有先機,誰就能搶占市場。
 
  據悉,目前,OLED面板供應仍較緊張,這直接局限了上游面板供應價格的下降,并延及整機產品價格難以快速下降,目前OLED陣營正在加緊推進產線建設,以提升供應。而在QLED發展上,張少勇則坦言,現在的量子點還是光質發光,未來的是電質發光,電質發光的QLED更為先進,量子點電視要實現普及大概還需要3年時間,2019年可能才會呈現爆發式增長。
 
  相關

  運營商“闖入”電視市場
 
  日前,中國移動攜手國內最大面板廠商京東方共同推出4K智能電視T1,這是中國首款運營商旗下的自有電視品牌。
 
  隨著近幾年智能電視的強勢崛起,尤其是不少年輕用戶重回客廳,智能電視成了消費電子行業一股強勁趨勢,大屏逐漸被視為重要的資源入口,中國移動瞄準了這一機遇,該款智能電視T1也會和IPTV業務綁定,通過寬帶+IPTV+電話業務來綁定更多用戶。
 
  其實,早先中國聯通、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均在其營業廳涉及了智能電視領域的相關業務,或是IPTV形式,或者與OTT廠商合作,不過,自有品牌運作尚是首次。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運營商成為電視市場的賣方,看中的是大屏背后的智慧家庭市場。今年,家庭智能大屏覆蓋率預計達到45%,屆時市場將達到爆發的臨界點。對于終端電視廠商來講,運營商的介入,會在渠道、流量、內容等方面帶來支持,但可能由于運營商傳統重網絡建設而輕硬件的“套路”,影響終端廠商與消費者的“親密接觸”,不利于終端廠商品牌發展。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為「中國半導體照明網」網站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中國半導體照明網;如未正確注明文章來源,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復制、轉載、散布、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誠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意見反饋 | 網站地圖 | RSS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