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電致發光器件技術(OLED)是新一代的顯示技術,其優異的特性使其成為國際顯示技術的主流,并已在當今最新、最高端的移動顯示終端中得到應用,預計2017年市場需求將超過250億美元,到2021年有望超過400億美元。與傳統的半導體芯片、LED等“工藝驅動”的發展模式不同,OLED技術更大程度上依靠“材料驅動”,其中發光材料是OLED產業的皇冠,是整個OLED產業發展的關鍵。
香港大學支志明院士負責的973計劃項目“金屬配合物激發態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研發的基于四齒配體的鉑(II)配合物成為極有可能取代商品化磷光銥(III)配合物的發光體系,引起了國內外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高度關注。以國際OLED巨頭三星公司,以及國內OLED材料龍頭企業廣東阿格蕾雅光電材料公司(阿格蕾雅)為首的一批國內國際企業已經申請了支教授關于四齒配體鉑(II)配合物的相關專利實施許可,并開展了一系列合作研究,累計涉及金額達數千萬元人民幣,為我國的OLED產業提供了亟需的材料方面的知識產權庫。另外,項目與信利電子等企業合作開展了AMOLED的量產化生產線導入工程;并與四川省政府及眉山市合作,共同組建了四川知本快車創新科技研究院,大力開展新型OLED發光材料研發,加速材料產業化應用進程。
在大力發展自有知識產權的金屬配合物發光材料的同時,團隊將更長遠的目標放在了下一代金屬配合物發光材料。項目組研發的高效發光的金(III)配合物和廉價的鎢(VI)配合物極有可能成為下一代最有競爭力的OLED發光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