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不僅引起視覺效應,還可以導致非視覺效應,如調節生物節律。在千禧年發現非成像光敏視網膜神經細胞后,光的生理效應才開始被深入研究。雖然完全理解非視覺效應的機制仍須努力,但是基于人眼內入射光的特征,評估光生理刺激的量化模型已經被提出。

2017年11月2日上午,來自同濟大學戴奇教授在SSLCHINA2017:光品質與光健康分會上做了主題為“基于節律效應和視覺照度全新的設計照明空間”報告。他表示,我們的生物鐘和一天的時間是不完全一致的,所以我們是通過日光的光來進行協同、協調,如果沒有這種每天的太陽光的照射,我們的生物鐘就不太一致的,這樣就會有很大的影響。
由于發光二極管(LED)技術可以靈活設計光譜,故調整燈光的生理效應和視覺效果,以適應不同建筑環境的使用已經成為可能。因此,關鍵是發展一種新穎的考慮視覺和非視覺的照明設計框架,并通過白平衡、色彩還原和色溫等的組合實現照明應用。
他表示,所提出的新的照明設計空間,它可以探究光生理效應和光亮度(視覺亮點)的結合。為了表現這種方法的可行性,我們采用基于四通道彩色可調LED光源的色彩混合方法,并最大化提出的空間色域。這個色域代表了室內照明設計師可能瞄準的目標(節律和視覺效果組合)。作為一個應用范例,報告中還展示了色彩可調LED解決方案可以用于動態模擬日光的生理和視覺特性。
他認為,提出的新型照明設計空間框架可為照明設計師提供重要的見解和指導,還可以提高照明科學家的技術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