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開的國家電網公司年中工作會上,國家電網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舒印彪在報告中指出,能源轉型是社會化的系統工程,其根本任務是構建清潔、低碳的新型能源體系,根本途徑是再電氣化。這一“再電氣化”理念頗為引人關注。讀來筆者生出許多感慨來。
再電氣化是升級版的電氣化,被賦予了新的含義,是數量和質量上的飛躍。再電氣化強調轉化為電能的生產資料是清潔的、零排放的,更廣泛、更深入地被人們利用。從生產環節看,再電氣化體現為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新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從消費環節看,再電氣化體現為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
過去,在國內,電力交易市場機制和規則的缺失制約了能源資源的全國性優化配置。一方面,煤炭消費量持續下降。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6年退出煤炭產能超過2.9億噸,2017年還將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另一方面,新能源裝機增長迅猛。2000--2016年,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年均增長46%和62%,大大高于全球平均增速。
在國外,再電氣化需要用戶深度參與系統調節,歐美很多國家對此有豐富的經驗。比如德國充分發揮電價響應和引導功能,運用電價機制鼓勵用戶進行錯峰用電。在用電價格較低的時段,用戶主動啟動電鍋爐或熱泵設備用于風電供暖,給電動汽車充電。比如丹麥,已經依靠完整的激勵機制和精準的政策設計,有力地促進了新能源開發和利用,取得了較好效果。
實現再電氣化,基礎就是大電網。研究表明,90%以上的清潔能源必須轉化為電才能得以應用;第二就是大市場,即需要設計精準的政策和市場機制,提高系統平衡能力,實現有效引導和激勵;第三是打破市場交易壁壘,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最終形成競爭充分、開放有序、健康發展的市場體系,更好地推廣實現再電氣化。
由此,實施再電氣化,只有進行精確的政策和市場機制設計,加大重大技術組合式突破以及推動用戶的深度參與系統調節,才能能夠實現整個社會與能源系統以智慧的方式高效耦合運行,全面實現電能替代,才能將未來的電力系統打造成廣泛互聯、智能互動、靈活柔性、安全可控的新一代電力體系,進而讓“再電氣化”對中國的小康生活有重大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