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级在线_欧美一日本频道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精品视频9_欧美性生交大片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產業資訊 » 產業 » 正文

深圳制造業外遷已成潮流 LED企業超七成已外遷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7-07-31 來源:南方都市報瀏覽次數:494
  推動減稅降費,降低實體經濟發展成本;保障載體空間;實施人才戰略;扶持中小企業,激發實體經濟發展活力……近日,數份重磅調研報告從八個方面提出50條壯大深圳實體經濟的建議。這是深圳市政協發動268名市、區政協委員,調研近半年后形成的成果。今日,市政協還將以常委會形式舉行“壯大實體經濟”專題協商會。深圳市的行業“大咖”如郁亮、王傳福、馬蔚華、汪滔等擬在會上發言。
 
  深圳實體經濟面臨六大挑戰
 
  ● 經濟發展減速換擋。
 
  ● 產業結構加速調整。
 
  ● 新舊動能尚未完成轉換。
 
  ● 要素成本高、空間制約大。
 
  ● 土地空間不足。
 
  ● 社會發展亟待補課。
 
  近年來,深圳實體經濟快速發展,涌現出一批制造明星企業,取得一系列偉大成就,但同時也伴隨著一系列問題及挑戰。今年年初,深圳市委六屆五次全會明確提出“培育壯大實體經濟,不斷夯實經濟發展根基”。深圳市政協經濟委今年年初提出的《關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壯大深圳實體經濟的建議》集體提案,也作為2017年市委書記領銜督辦的重點提案。
 
  為此,從今年2月開始,深圳市政協啟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壯大深圳實體經濟”重點調研,發動268名市、區政協委員參與,召開50多場座談會,形成43萬字的總報告、分報告及發言材料,最終從八個方面提出50條建議。
 
  報告指出,深圳經濟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深圳的經濟發展減速換擋,增速調整從2011年就已開始,近幾年一直處于“繞10”增長態勢。其次,深圳的產業結構也在加速調整。目前第二產業增速持續下滑,而第三產業比重加速上升。據統計,深圳第二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下降,其中,2014年-2016年期間,每年以一個百分點的速度下降。
 
  此外,深圳的新舊動能尚未完成轉換。傳統動能呈現持續減弱態勢,2013年以后,在發達國家和新興經濟體雙重擠壓下,深圳外貿出口連續三年負增長,投資對經濟拉動勢能減弱,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驅動力明顯式微。而新動能還在培育期,其增量不足以抵消舊動能的減量。
 
  要素成本高、空間制約大,是制造企業普遍感到的兩座“大山”。2015年發布的《中國內地城市生活成本排行榜》顯示,深圳的生活成本僅次于上海,位居全國第二,排名世界第16位。而生活成本構成中最大的部分就是房價(房租),持續發燒的房價多次將深圳推至風口浪尖,租房費用幾乎占到個人總支出的一半。
 
  土地空間不足是制約深圳實體經濟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深圳轄區面積僅相當于一個縣域規模,在四大一線城市中,也僅相當于北京的1/8,上海的1/3,廣州的1/4。深圳土地開發強度接近50%,遠超過30%的國際警戒線。
 
  最后,深圳的社會發展亦亟待補課。有報告指出,雖然深圳基于高端制造業優勢,在中國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排行榜中列第一位,但深圳的“城市病”指數也位居榜首。
 
  企業負擔重 減稅降費呼聲高
 
  在土地、空間、環境、資源等難以為繼的硬約束下,傳統經濟增長動力的勢能減弱,壯大深圳實體經濟唯有向改革、開放、創新要動力、要空間。為此,深圳市政協在報告中提出八個方面共50條建議。
 
  調研報告指出,稅費負擔過重是調研過程中實體企業呼聲最高的,幾乎所有行業都在關注這個問題。據不完全統計,稅費已經占到企業稅前利潤的30%-40%。而且在人工、原材料等剛性成本上漲的前提下,減稅降費也是唯一還有較大操作空間的降成本環節。為此,市政協提出實施結構性減稅,切實降低企業成本;調整社保繳費比例,加大個稅抵扣力度等建議。
 
  實體經濟的發展需要空間載體,但深圳土地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制造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現有工業用地存量少,呈碎片化狀態,已無法滿足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需求。報告指出,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的某些環節,特別是生產環節,向周邊城市擴展,如華為遷往東莞、中興遷往河源、比亞迪遷往汕尾等,形成了新型的“前店后廠”模式,實現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沒有必要去過多干預,但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分離,需要理性看待。報告建議深圳市應保障載體空間,夯實實體經濟發展基礎。
 
  此外,市政協提出的建議還包括實施人才戰略,開拓創新資源,引導金融支持,扶持中小企業,深化深港合作,優化政府服務等多個方面。
 
  據介紹,深圳市政協“1+8”的調研報告得到了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教授和周其仁教授的充分肯定。厲以寧教授手書約2000字的評語,在對報告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也對報告內容提出了詳細的修改建議。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也發來專函,認為深圳市政協經濟委的工作,“為各地政協經濟委員會提供了學習的‘深圳經驗’”。
 
  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或許還未到來,但深圳制造業外遷以及可能出現的產業空心化隱憂,卻一直縈繞在這座危機感很強的年輕城市頭上。去年5月,《不要讓華為跑了》一文在網上瘋傳,引起社會各界乃至政府的高度關注。從今年2月份開始,深圳市政協開展規模宏大的深圳實體經濟大調研,其中,先進制造業發展是一大重點。
 
  深圳制造業如何突圍
 
  市政協調研組從發展“飛地經濟”,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以及保障產業空間、人才優先、減稅降費等五方面提出應對之策
 
  調研報告:深圳制造業外遷已成潮流
 
  經過近半年調研后,深圳市政協專題調研組撰寫了1個總報告和8個分報告。《關于推動我市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調研報告》是位置居首的分報告。報告中,調研組明確指出:深圳制造業外遷已成潮流。報告引述2016年時任深圳市市長許勤的一次講話中說:“近期,有超過1.5萬家企業遷出深圳。”
 
  令人擔憂的是,前幾年由于深圳市政府主導開展的轉移淘汰低端落后產能,外遷的企業大多是低端落后的制造型企業;而如今深圳外遷的制造業大多數是先進制造業,尤其是一些大中型企業,遷走的不僅是一個大型企業,更是一個產業鏈的遷移,很多上下游配套企業也隨之遷走,這對深圳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報告列出的名單中不乏深圳本土明星企業:2014年中興通訊將生產基地遷往河源;2015年比亞迪在汕尾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2016年華為終端轉移落戶至東莞松山湖;大疆科技2013年就在東莞買地;富士康更是早早地將生產線移到了鄭州和貴州;歐菲光、兆馳股份、興飛科技、海派通訊等企業將生產線搬遷至江西南昌,在南昌建立了規模龐大的產業園區……
 
  報告指出,由于外遷的企業眾多,南山區的一些工業園已變身為文化創意園。另一方面,深圳周邊城市也加快吸納深圳企業落戶,“深圳總部、研發”+“東莞、惠州生產制造”的模式已是很多公司的常態。深中通道獲國家發改委立項后,據中山市發改局統計,近3年已接納230多家深圳企業落地中山;江門市工商部門統計,已有198家深圳企業在江門投資,設立企業法人共166戶,注冊資本300 .2億元,同時,深圳企業在江門設立的分支機構達225戶。
 
  以香港“產業空心化”為鑒 守住制造業
 
  制造業,尤其是先進制造業的外遷,引起了各方關于深圳產業空心化的隱憂。調研報告甚至指出:“深圳產業空心化危險迫在眉睫。”
 
  據介紹,2016年深圳第二產業增加值7700 .43億元,占GDP的39.50%,同比增長7.0%;第三產業增加值11785 .88億元,占GDP的60.46 %,同比增長10.4%。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已突破六成。有觀點認為,目前的比例已經接近臨界點,制造業不能再退。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思康就認為:盲目追求第三產業的比重會影響城市競爭力,會造成產業空心化;深圳的定位是創新型城市,創新一定要有制造業的支撐,否則創新容易成為無本之木。
 
  在這方面,香港為深圳提供了前車之鑒。報告指出,1999年時,香港的GDP大約是新加坡的2倍;但是到2010年時,新加坡追上香港并實現超越。這其中可能有很多種原因,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新加坡的制造業比重比香港高,而香港產業嚴重空心化。
 
  在調研組看來,目前,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大量地迅速地轉移到深圳外,這一過程自然會帶來經濟活力、稅收、就業等方面的負面影響,無疑也將造成深圳產業空心化危險,走上香港的老路,而深圳又沒有香港的金融風投、港口貿易、旅游交通等方面的基礎,因此深圳應借鑒新加坡經驗守住制造業,避免重蹈香港的覆轍。
 
  發展“飛地經濟”突破土地束縛
 
  那么,深圳制造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又有哪些?人工、土地、原材料等成本不斷上升,制造業企業人才緊缺,地產經濟動搖制造業根基等,均是癥結所在。
 
  為了此次調研,深圳市政協先進制造業調研組通過召開專題會議、走訪工業園區和企業訪談,以及調查問卷等方式,搜集整理深圳先進制造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調研中有企業反映,10年前,企業100元收入中,稅費占10元多,利潤是8元多,稅費是利潤的1.2倍左右;到2016年,稅費上升到12元,利潤卻只有3元,稅費是利潤的4倍。稅費負擔重制約了企業發展,利潤空間不斷縮窄,嚴重打擊了企業積極性。
 
  調研報告指出,深圳近幾年房價水漲船高,大量資金涌入深圳房地產業,實體經濟得不到有效的資金支持,科研、創新、轉型、升級遇到很大問題,再加上互聯網經濟的沖擊,實體經濟的局面每況愈下。2016年深圳的G D P約1 .95萬億元,但隨著一批大企業外遷,如華為遷往東莞、中興遷往河源、比亞迪遷往汕尾等帶走的G D P;若再刨去招商、保利、萬科等房地產商創造的價值,深圳的GDP會大幅下降。
 
  在嚴峻的發展形勢下,深圳制造業如何突圍?調研組從發展“飛地經濟”,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以及保障產業空間、人才優先、減稅降費等五方面提出應對之策。
 
  發展“飛地經濟”,有望成為深圳解決土地束縛的有效途徑。報告建議深圳以深汕合作區為突破口,加快公共配套設施建設,積極引進有實力的企業和機構參與產業園開發建設,形成多元投資機制和競爭經營機制,打造“飛地”模式示范區。
 
  報告建議,深圳應積極與中山、江門以及內地省市區聯系,以“深圳總部+飛地制造”發展模式,以“縱向形成產業鏈、橫向形成服務鏈”為發展思路,合作共建合作園區。同時,要加快推進深圳與合作區交通設施建設、法規政策制定、人才就業落實、稅收財政管理等問題,以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確保“飛出地”和“飛入地”兩地共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寶安區在全國首創的工業控制線管理辦法,也得到調研組的肯定和推薦。報告建議,在深圳未來發展中,將寶安區的經驗推廣到其他各區,落實工業紅線和工業藍線的劃定工作,為先進制造業發展保留合理的載體空間。
 
  個案

  總部在深圳,工廠在外地,也有尷尬處
 
  “原本在深圳的LED企業,就我所知,已經有70%-80%外遷,把實體工廠遷到惠州、東莞等周邊城市,還有遷往江蘇、浙江、江西等省份。對我們來說,實體工廠走了研發就跟著走了,研發走了創新就沒了。”深圳市政協委員林洺鋒參與了此次市政協關于制造業的調研。他同時是深圳市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對于深圳制造業外遷,他有直觀的感受。
 
  林洺鋒說,外遷的最大原因還是用地成本,以他的公司為例,在深圳占地32畝,他只能把總部放在深圳,而實體工廠和研發部門放在惠州大亞灣、東莞等地。而這也有尷尬之處。作為一個每年都在不斷擴容的企業,分散式的工廠讓他的管理成本增高。“在深圳,企業拿塊地太不容易了,排隊5年都不一定能排上。但對于企業來說,5年時間的發展刻不容緩。”
 
  針對這樣現狀,林洺鋒建議政府考慮降低企業成本,尤其是用地成本。“政府可以針對大型企業的資質進行評估,對于一些支柱型企業、行業龍頭企業,適當給予低價地,把這些企業留在深圳。”
 
  一方面是空間限制,另一方面還有人才流失的問題。林洺鋒說,想把人才留在深圳,即便是像他們這樣的大型企業也很頭疼,歸根到底是因為深圳房價太高,就算給出3萬-5萬元的月薪,對于一般人才來說,在深圳買房還是很吃力。長此以往,一些本該留在深圳的人才反而要離開這里。
 
  最后,林洺鋒建議,政府應當重新考慮在深企業的規劃問題,比如是不是淘汰一些低端的制造業,把這些低端制造業的用地騰出來,用于高端制造業的進駐,激活深圳的產業發展鏈。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為「中國半導體照明網」網站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中國半導體照明網;如未正確注明文章來源,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復制、轉載、散布、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誠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意見反饋 | 網站地圖 | RSS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