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一级在线_欧美一日本频道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精品视频9_欧美性生交大片

 
 
當前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產業資訊 » 會議展覽 » 正文

汕頭借力“四鏈”融合加快實現振興崛起強市夢

放大字體  縮小字體 發布日期:2016-10-21 來源:科技傳媒網作者:陳新造瀏覽次數:207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并堅定不移推進。”省委把創新擺在全省發展大局的核心位置。胡春華書記明確要求,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培育發展新動力上搶占先機,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汕頭要貫徹好習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胡春華書記的要求,并按照市委陳良賢書記提出的目標,建成向珠三角看齊的產業和科技創新中心,必須發揚“兩種”精神、發揮“兩個”優勢,堅定不移地將推進“四鏈”融合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著力點,做到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通過政策鏈實現系統融合和統籌協調。


市委書記陳良賢帶隊調研創新驅動工作

  發揚“工匠精神”,打造發展創新鏈

  汕頭資源匱乏、經濟基礎薄弱、發展制約瓶頸多,一直沒有走出經濟發展滯后的困境。特別是隨著多年改革走向深入,一些產業發展中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忽視品質、注重模仿、投機取巧、缺乏耐心、只賺快錢是其中的重要方面,而且這些問題在許多行業中已積淀成了疴疾。陳良賢書記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要發揚“工匠精神”,推動汕頭創新發展、加快發展。

  “工匠精神”到底指的是什么?根據百度百科詞條解釋,“工匠精神”的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注重細節,追求完善和極致,不惜花費時間精力,孜孜不倦,反復改進產品;二是一絲不茍,不投機取巧,對產品采取嚴格的檢測標準;三是耐心細致,專注堅持,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四是專業敬業,創造本行業最優質、其他行業無法匹敵的卓越產品。從深層次的價值層面看,“工匠精神”代表著一種人生的選擇,一種堅韌踏實的氣質,一種踐行信仰的方式。城市是人的聚集,其文明程度的提升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恰恰最需要這種“工匠精神”。要把環境建設作為打造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持之以恒開展“創文強管”工作。把汕頭人“海納百川、自強不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深度挖掘出來,把全市干部擔當盡責、干事創業的精氣神提振起來,塑造出一種心無旁騖、忘我工作、精益求精、久久為功、追求卓越的汕頭氣質,更好地推動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并將其轉化為發展的動力和可持續的生產力,進一步積聚城市實力、增強城市魅力、激發城市活力。

  “工匠精神”最核心的內涵是創新。要堅持向創新要動力、向改革要活力,通過改革創新提質增效,不斷提升區域競爭實力。“十三五”期間,汕頭能否實現振興崛起,能否鞏固粵東中心城市地位,能否為全省發展大局多作貢獻,關鍵就在于能否真正激活創新這個動力源。汕頭的科教文化事業經多年的積淀,奠定了厚實的根基,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但從科技創新方面看,還有較大的差距,創新能力明顯不足,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仍然存在不力、不順、不暢的痼疾,科技創新鏈條上一直存在著諸多難點、堵點、痛點,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還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汕頭R&D經費支出占地區生產總值比例約0.8%,僅為當年全省的32%;全市150家高新技術企業,僅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8.5%,遠低于全省平均27.4%的比重。汕頭要實現創新發展,構建好現代創新體系無疑是關鍵所在。要吸引人才集聚。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當前,汕頭還存在著較大的“人才赤字”,要把人才作為創新的第一資源,大力實施創新人才集聚工程,善于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并有計劃地引進一批高層次的創新型科技領軍人才,著力打造一支具有濃厚汕頭色彩的工匠團隊。要形成全面創新的生動局面,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產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方面都取得重大突破。特別要著力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創造有利于激發創新活力的體制環境。要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引導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市委書記陳良賢陪同廣東省委常委慎海雄帶隊調研我市創文工作

  發揚“無中生有”精神,提升經濟產業鏈

  2015年7月,省委胡春華書記在粵東調研時強調,汕頭作為粵東中心城市,跟周邊市不是比經濟規模,而是要比高度,比經濟發展水平,要始終比周邊高,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普通城市去發展,一定要以更高的定位和標準,緊緊圍繞中心城市的定位去定位謀劃產業發展,整個產業都要高端化,真正打造成為當之無愧的粵東區域中心城市。

  汕頭工業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雖然已經形成了紡織服裝、化工塑料、工藝玩具、食品醫藥、印刷包裝、機械裝備、電子信息、音像材料八大支柱產業和17個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但總體規模不大、經濟增速不快、產業層次偏低、產品附加值不高、創新基礎不牢、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一直困擾著經濟的發展。2015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704.85億元,僅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只有深圳市的1/10、廣州市的1/7、佛山市的1/7、東莞市的1/4、中山市的1/2;八大支柱產業中,紡織服裝、化工塑料、工藝玩具等傳統產業占據比重較大,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能形成集聚和產業鏈。全市工業骨干企業中,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的企業只有1家,大型龍頭企業輻射帶動效應遠遠不夠。同時,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物流和商務等與制造業關聯緊密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比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速度與效益的提高。

  經濟強,基礎是產業強;產業強,關鍵是創新強。汕頭要實現振興崛起,只有把振興發展的動力轉到依靠創新驅動發展上來,發揚“無中生有”的創新精神,走高端化發展道路,向產業鏈、價值鏈、市場鏈的高端攀升,才能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要強化傳統產業與高新技術的深度融合,按良賢書記要求,著力推進智能制造和“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澄海玩具、潮陽內衣、潮南家居服等傳統優勢產業智能化、高端化發展,并在全市培育一批超500億元的龍頭企業,打造一批超1000億元的產業集群。要突出發展先進產業,始終不移按照“國際化、特色化、精品化”發展之路,將裝備制造、海洋生物、健康醫藥、新材料、新能源、信息加工服務等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產業。要創新發展模式,按照“平臺+產業+人才+資本”的發展新模式,堅持“引進一批大項目,構筑一批產業鏈,打造一片產業集群”的思路理念,集中精力展開精準招商,加快建成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中以(汕頭)科技創新合作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產業融合度高、輻射帶動力強的高新產業集聚區,建設汕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深化對外開放的先行區和增長極。要大力發展新業態,著力培育高端新型電子信息、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做大做強互聯網經濟。尤其要整合紡織服裝、工藝玩具產業鏈,推動互聯網應用與工業設計、互動展示、體驗銷售等環節相融合,加快培育形成更具規模的服務業新興業態產業體系。


深圳寶能集團與汕頭市市政府簽戰略合作協議,項目總投資480億

  發揮“僑資”“潮商”優勢,構筑多元資金鏈

  一個充滿活力的經濟體系,既需要實實在在的產業支撐,也需要完善的資金鏈予以保障。汕頭特區因僑而立,海外華僑眾多,改革開放后更是涌現了一大批國內潮商翹楚。他們都具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的建設為汕頭帶來了新的發展活力和廣闊前景,助力汕頭融入國家新一輪戰略部署。要發揮好“僑資”“潮商”優勢,以“潮”聚財,構筑以“僑資”“潮商”為主的多元資金鏈。要把政府“看得見的手”與資本市場“看不見的手”緊緊“互握”,搭建起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有機結合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重點要搭建僑資、潮資整合利用平臺,創立潮商投資發展基金,投資具有競爭優勢的科技發展項目;引導和推動海外僑資、國內潮商參與試驗區金融服務業建設,加快籌劃創辦華僑銀行;鼓勵通過發展潮商產業投資信托基金、潮商股權投資基金、投資擔保和風險投資等多種籌資方式,推動試驗區、高新區創業投資、新興產業投資、股權投資、企業兼并重組投資和基礎設施投資等實業投資。

  促進科技金融產業融合是完善汕頭建設資金鏈的關鍵。要激發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兩個活力因子,打通科技金融資金鏈,探索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多點對接的“新常態”。要在三方面建立和完善科技金融融合新機制:一是加快建立風險投資機制。完善以政府、企業和社會資本等多方共同參與、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具有汕頭特色的科技投融資體系,不斷促進和提升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二是激勵民間資本投資機制。汕頭民資民力、僑資僑力相當雄厚,要在政策制度上激活天使投資、創投基金等民間資本投資科技創新;三是投貸聯動融資服務機制。要重點選擇金融機構試點,開展投貸聯動融資等服務,整體提升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

  總之,要通過鄉梓情誼發揮“橋資”“潮商”的資金優勢,通過激勵手段發揮科技金融的作用,建設科技金融的創新資金池,為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拓寬融資渠道,滿足多元化的融資需求。


陳新造向著名僑領陳有慶先生匯報家鄉建設情況

  發揮“特區”優勢,統籌整合政策鏈

  強化政策支持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保障。汕頭的地理位置和現有條件,決定了汕頭科技創新的變革必須有針對性地突出重點,發揮特區立法權和試驗權的優勢,統籌整合政策資源,圍繞財稅金融、產業投資、成果轉化、創業就業、人才培養、人才引進等方面,細化構建汕頭現代創新體系意見舉措,努力構筑一條有效促進科技創新的政策鏈,為創新活動的全面開展提供完善、高效的配套機制,支撐和完善良好的創新環境和氛圍,讓政策紅利成為推動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強大助力。

  利用政策有效集聚科技創新資源是汕頭補齊科技創新短板的關鍵。要多領域高層次出臺政策舉措,鼓勵企業主動吸引國內外高校和科研單位在汕聯合設立科教分支機構、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特別是加強與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省內高水平特色大學、科學院所屬單位的技術合作,大力發展工業設計、檢驗檢測、專利保護、技術交易等科技服務業,打造區域公共技術服務高地。要進一步制定完善吸引各類優秀人才的優惠政策,形成人才聚集的“洼地效應”。要發揮汕頭華僑眾多的優勢,牽線搭橋,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尤其是汕頭高新區要利用建設國家級高新區的契機,發揮政策效應,增強核心帶動能力,將高新區打造成為全市科技創新的先行區、引領區和示范區。

  依靠政策引導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是汕頭補齊科技創新短板的核心。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和區域產業創新體系的基礎。要在四大渠道上激活和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潛能:一是加大中小微企業創新補助、企業研發準備金、研究開發費加計扣除等稅收和普惠政策的落實力度,以杠桿作用,激發和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產學研合作,加速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二是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和認定工作,實施大型骨干企業創新培育計劃;三是推進規模以上企業全面建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四是通過龍頭企業、中小微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創客等多方協同,打通產學研用貫通的眾創空間或組建技術創新聯盟,促進制造業增效升級和現代服務業發展,為中小微企業開展創新活動提供服務。

  良賢書記指出,汕頭科技創新發展有基礎、有優勢,但是絕不能滿足于在粵東西北領先,而是要向珠三角看齊,向先進城市看齊。而推進 “四鏈”融合,對汕頭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振興崛起的強市夢,無疑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版權聲明】本網站所刊原創內容之著作權為「中國半導體照明網」網站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文章來源——中國半導體照明網;如未正確注明文章來源,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重制、復制、轉載、散布、引用、變更、播送或出版該內容之全部或局部。
 
[ 資訊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訴好友 ]  [ 打印本文 ]  [ 關閉窗口 ]

 
0條 [查看全部]  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關于我們 | 聯系方式 | 使用協議 | 版權隱私 | 誠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意見反饋 | 網站地圖 | RSS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