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鴻雁電器總裁王米成在一場“升級、轉型與創新思維”的講座中談了他的看法與見解。
王總在講座中說到,經濟形勢不好,大家就會很焦慮,琢磨著企業如何轉型升級。之前,我在和幾位企業家交流,對方感慨:“現在行業不好做,很爛,希望能夠轉型,但不知道該如何轉。”我就問對方:“你連自己最熟悉的行業都做不好,又有什么理由和信心去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行業?你之前做紡織行業做不好,想進去做高新行業,你覺得自己的勝算有多大?”前幾年,歐洲經濟不好,但德國經濟一枝獨秀。中國記者提中國式問題:請問德國在轉型升級方面有什么經驗?德國總理默克爾回答:我們只有升級,沒有轉型。所以,我始終認為,我們對轉型和升級的理解,是有誤區的,有時候,“轉型”只是“失敗后逃跑”的中國式語言修飾。而且,目前的市場環境并不適合企業轉型。什么時候適合轉型?只有在企業自身發展得不錯,且市場環境也允許的情況下,才可以嘗試轉型,也就是說,在轉型之前,一定要先做好“升級”工作。事實上,企業的發展和人的發展,都是一樣的道理,能否抓住機會,都取決于自身的資源和能力,而這就是“升級”的工作。
王總重點談到,企業要先升級,再轉型,但轉型也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能夠識別未來機會的戰略眼光,二是掌握戰略實施路徑設計方法,三是要擁有商業模式創新的能力。中國企業最擅長的是模仿,因為中國缺少創新的環境,缺少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中國企業缺少優秀的戰略家和專業的職業經理人。但是也有像華為這樣的優秀企業,通過前瞻性的戰略思維識別市場,打造一支由職業經理人管理的團隊,在專業領域獲得極大的成功。首先,戰略眼光如何塑造,企業家要通過數據的分析和工具的運用,來不斷提升自己識別未來市場的戰略思維。比如鴻雁從2008年開始對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實施“戰略管理、平衡計分卡、全面預算管理”三位一體的績效管理體系。在公司總部、業務單位、職能部門三個層次全面使用平衡計分卡作為戰略執行的工具,使公司戰略目標轉化為可衡量績效指標并分解到部門及員工,以此來確保了戰略目標的落地。其次,戰略實施路徑設計,說到底,是解決一個“關聯度”的問題。“關聯度”可以從制造、客戶和技術三個緯度來分析,比如以富士康為代表的制造加工型企業,可以通過擴大生產規模來達到經濟效益的增加;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品牌企業,可以通過“粉絲經濟”,實現跨界發展;以谷歌為代表的技術驅動型企業,則通過技術的關聯實現轉型。再者,商業模式創新的能力,對傳統企業來說,需要通過“+互聯網”的方式來完成市場渠道的創新,拿鴻雁來說,現在我們正在布局智能家居產業,因為鴻雁最開始是做開關插座起家的,現在,我們通過技術和產品的升級,以智能開關為入口和平臺,打造更符合用戶使用習慣的智能家居產品。但這智能家居是一個系統,是需要本地化服務的,所以我們就打造了一個“鴻雁智+”APP平臺,這個平臺聚集了一大批專業的智能家居服務人員,用戶就可以在這個APP上發布需求,這樣一來,既解決了智能家居的本地化服務問題,提升了用戶體驗,我們還可以通過這個入口為用戶設計更多的增值服務。
最后,王總總結到,企業要厘清轉型和升級的邏輯關系,應該先升級后轉型,轉型之后再升級。而“轉型升級”是企業發展的關鍵。對當下的企業家來說,在思維上,要具備前瞻性、系統性的戰略思維,要更注重對商業模式的研究;在管理上,要走向組織化、流程、信息化。人轉型成功了,市場和產品的轉型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