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講到“活法”,就必須看宏觀經濟大環境。轉型升級也好,供給側改革也罷,新常態下燈飾照明行業整體感覺很冷。但反過來思考下,行業冷或者不冷,跟每一家企業、每一個燈人的關系都很大嗎?其實也沒想象中的那么大,關鍵在于怎么個活法。從業20多年,在這里就站在整個產業生態鏈環境的角度來分享下個人的一點淺見。
當前行業,有幾個現象非常值得關注:
一是以LED為代表的半導體產業的迅猛發展。目前,燈飾企業數量雖多,但上市公司卻暫時缺位,而LED光電公司卻有數十家。這說明什么?產品的標準化、企業的規范化、產能的不可控等讓大量的社會資本關注我們這個行業。
二是大量資本的關注下,央企、國有企業參股、兼并光電企業,如廣晟入主國星光電、佛山照明等,它們并不是簡單的收購,在這背后意味著政府資源的支持和疊加。
三是互聯網+。確切來說,應該是終端服務+互聯網,從用戶服務這一端回頭來看互聯網帶給我們的方便和能量。比如燈師傅,一家流著汗水幫人裝燈、清洗的公司也叫科技公司,為什么?因為人家運用了互聯網,用APP呼叫服務了。
那么,在這些潮流趨勢下,我們傳統的經銷商是不是沒法生存下去了呢?NO!我們能生存,但是要換種活法,放棄信息不對稱下靠高額節點價差賺錢的舊夢。
傳統的終端經銷商,如果你是年輕、有激情的,必須向更加深入的專業化發展。LED除了可隱藏、可控可調外,最大的特點是數字化,這就意味著LED產品可以智慧化、系統化。
其次,是更深入的個性化和服務化。產品標準化帶給我們很大的“災難”,因為沒有技術含量而導致極度競爭,所以一定要在應用市場圍繞用戶需求做個性化的研發,做好“用戶家里最后一米”的工作。
在逛華藝廣場的時候,我發現有一家“潮燈館”,里面的燈非常有特色,一看就是那種符合80后、90后喜好的?,F在的LED,還處在模仿傳統燈具的階段,燈必須有燈頭、燈臂、燈泡等,其實LED的可開發功能非常多,未來所有的物體都可以發光。所以,未來的燈具產品大體可以分兩類:一種是家居照明,功能性、標準化的產品;一種是居家燈飾,從居家環境的效果需求來思考、設計,它的形態可以多變,只要讓用戶感到愉悅、舒服可以。
總之,燈人的思考方向永遠來自用戶的需求,用心服務去創造更大的價值和未來。但可惜的是,這樣的旅程太辛苦,而習慣了賺大錢、賺快錢的我們,極少能靜下心來專注地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