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盧秉恒和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一同前往國務院。30分鐘的國務院專題講座上,他為李克強總理和國務院各部門、中央企業、金融機構詳解先進制造和3D打印。

這可能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講過的最特殊的一堂課。
近日,剛剛講完“國課第一講”的盧秉恒回到西安,與同事們分享他這次“上課”的體會。
“作為技術人員、院士,很高興能為國家工程發展決策貢獻自己的力量。”盧秉恒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國務院講座舉行一周以來,盧秉恒和許多專家對3D打印領域繼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討論。專家們認為,3D打印作為“顛覆性”技術,將引領“中國制造”,也將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條件。
精心準備的一課
在過去20多年里,盧秉恒一直致力于3D打印制造研究。他曾擔任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的技術總師,領導團隊研發了2.5米齒輪高速高效加工裝備等。
用國務院副秘書長江澤林的話來說:“盧教授不是一般的教授!”他稱贊盧秉恒不僅學問做得好,還以技術入股創辦企業,實現了成果產業化。
今年4月底,國務院辦公室發來了邀請函。盧秉恒告訴記者:“課件從5月份開始準備,7月份定稿,8月又修改了一輪,內容一直在不斷調整,從3D打印制造領域到先進制造。”
盧秉恒坦言,準備時考慮得最多的,還是如何既講全先進制造的總體概念、狀況,又突出重點講透問題,讓企業和金融機構負責人能聽懂。最后,課件還由周濟親自進行了修改。
在盧秉恒的精心準備下,30分鐘的講座內容,讓國務院的“大腕聽眾”們意猶未盡,超時了十多分鐘才結束。
總理的見解鼓舞人心
在聽課的40多分鐘里,李克強總理多次讓盧秉恒“敞開講”“坐下講”,還幾次主動參與研討。“切身感受到總理對知識、對知識分子的尊重,特別務實!”盧秉恒表示。
許多關注3D打印領域的專家在看到新聞報道后,也為總理的講話“點了贊”。“對如此具體的一項技術發表獨到的見解,也凸顯了總理一貫務實、實干、接地氣的工作風格。”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教授沈海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沈海軍還指出,總理巧妙地將話題上升到了“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必須要有新理念”的治國理念。
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段宣明也在第一時間仔細研讀了總理對3D打印的見解,其中“顛覆性技術”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D打印是最近十多年才在國內涌現出的新概念,目前對這一技術的應用大多集中在模型制造上。”段宣明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3D打印在制造業中更多地被視為一項輔助技術。”
此次國務院的“課堂”上,李克強總理則指出,3D打印是制造業有代表性的顛覆性技術,實現了制造從等材、減材到增材的重大轉變,改變了傳統制造的理念和模式,具有重大價值。在段宣明看來,盧秉恒的詳細講解加上總理的深刻理解,3D打印有望被當作我國制造業的主流技術而得到國家的大力扶持。
展現“全民創新”的通途
GE公司曾在網上發布一條消息,鼓勵創客們挑戰3D打印制造一個飛機零部件。在收集的700多份方案中,一名年僅19歲的設計者提出的方案只用了原始結構1/6的重量就完成了全部測試,水平超過了GE公司里的資深專家。
“3D打印展現了全民創新的通途。”國務院的講座上,盧秉恒講完上面的故事,作了這樣的總結。
對此,李克強總理指出,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必須抓住機遇,以向智能制造轉型為關鍵,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依托,走在升級發展前列。
段宣明團隊就正在打造集3D打印、機器人技術為一體的公共技術平臺。在他的期待中,與互聯網、機器人技術結合后,3D打印將創造出全新的“社會化制造系統”,由此創造大量的就業崗位和創新創業機會。“未來個性化的一個生產任務將通過互聯網分配給多個配有3D打印機的小工廠,通過分布式制造共同完成。”他說,“小工廠的成本較低,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盧秉恒也看到,國內3D打印盡管很熱,但許多企業陷于低水平重復。他認為,3D打印的突破涉及研發問題、學科交叉和產業化規模等,首先要突破標準問題,“例如應用最廣、用處最大的高端醫療,有標準才能準入,有準入才能產業發展”。
盧秉恒建議,應首先制定打印材料和產品標準。同時,研發人員與企業合作進一步將實驗室成果孵化出產品實現產業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