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入口and風口?
三、智能照明到底該走向何方?
無論是智能家居還是智能照明,都具有系統性,整個系統包括平臺、軟件、硬件等不同環節,是一個很長的鏈條,目前來看在各個環節都有不同的企業參與競爭, 除了格局上的變化與趨勢,目前LED智能照明依舊處于發展階段,仍有眾多問題待探索解決。
“對LED照明企業來說,在智能照明產品的理解上,在技術的實現上,在不同的環境、不同人的需求上,以及可能還要和跨界的其他領域、其他行業的融合上,以及用怎樣的渠道和方式去完成這樣的解決方案,還存在一定的壓力。”有企業人士如是說。
LED照明企業仍然需要保持冷靜,不能為了智能而智能,智能家居也好,智能照明也好,最根本的都是要滿足用戶需求。目前智能照明產品還存在定位不清晰,同質化明顯等問題,智能照明也尚未成為人們生活的剛性需求。智能照明在功能上有創新,但不能成為一種只適合部分人群的高科技產品。從人們生活的基本需求角度,智能照明既要考慮照顧到大部分人群,包括老人、孩子,同時要考慮如何更人性化的滿足人們的需求,這其中也包括更簡單易行的操作等。
另外,照明具體的要求包括舒適、美觀、節能 ,如今人在室內的停留時間越來越長,在考慮非視覺效應的影響下,智能照明歸根結底是要研究出人們需要什么樣的光來滿足空間、人和物等不同對象的需求。例如從心理學、生物學、光化學方面的理論分析得出滿足老人照明、學生照明、動態照明、晝夜節律調節、情緒調節、睡眠改善、醫療健康等不同需求的照明。照明系統如何實現智慧化則是一個集成通信、控制、傳感、信息處理、電子、軟件、光學等多領域技術;具有自主的感應、學習、推理和決策的特征。
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常務副秘書長阮軍曾表示,要現實智能照明,還需要解決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產業鏈不同環節的協調發展,如不同組件(傳感器、控制器等)的性能要求和可靠性;增加的功能和組件增加系統運行的不穩定性,用戶信心;完善系統兼容性、調試和評價等。二是如今“按需照明”中消費者的“需求”不明,如系統可實現功能是否是用戶真正所需,技術可實現的“需求”在不斷變化中。三是光對人的生理影響需要更多研究的支持 ,光對人的生理影響在生理層面,如何轉變成產品。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客戶為中心,用戶體驗至上,開始取代商品中心,供給決定市場成為主流,用戶的需求、體驗越來越重要。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教授張國旗認為,對于企業而言,用戶的需求永遠都是核心,任何企業的成功,都必須滿足用戶的需求,這個規律同樣適用于照明企業。“新的時代會有新的機會,半導體照明行業應該善用這些機會,LED面臨的挑戰在于要實現按需照明,這就需要了解照明與人類互動的模式,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將智能照明等融入未來的照明行業中。”張國旗說。
“需求永遠是第一位的,技術是支撐需求的一種手段。” 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研發及產業聯盟(CSA)秘書長吳玲如是說。智慧照明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術手段,“最終我們需要實現用戶的需求,也就是我們說的按需照明,一定要考慮用戶的需求在哪里?用戶的心理是什么,用什么樣的手段實現?這才是智慧照明應該從根本上考慮的問題。”
智能家居對于LED照明帶來的新機遇。有業內人士認為,比起把家里所有的家電產品相互連接,互聯化,首先要解決的是家庭的安全問題,比如窗戶或者門口有陌生人進入,燈光是否可以感知到,并啟動相應的報警機制,這是用戶最大的需求。
那么 LED照明企業應該如何做智能照明產品? 吳玲表示,從宏觀的角度來看,要做細分市場,不能總是跟隨著往最熱的產品和市場里擠。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對于企業來說,首先需要找準客戶群體,根據客戶最迫切的需求點打造產品。“對于企業來說,一定要秉持一個理念,那就是創新驅動、跨界合作的理念,要有‘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胸懷和魄力。”吳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