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電放電是CMOS電路中最為嚴重的失效機理之一,嚴重的會造成電路自我燒毀。本文論述了CMOS集成電路ESD保護的必要性,研究了在CMOS電路中ESD保護結構的設計原理,分析了該結構對版圖的相關要求,重點討論了在I/O電路中ESD保護結構的設計要求。
1、引言
靜電放電會給電子器件帶來破壞性的后果,它是造成集成電路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集成電路工藝不斷發展,CMOS電路的特征尺寸不斷縮小,管子的柵氧厚度越來越薄,芯片的面積規模越來越大,MOS管能承受的電流和電壓也越來越小,而外圍的使用環境并未改變,因此要進一步優化電路的抗ESD性能,如何使全芯片有效面積盡可能小、ESD性能可靠性滿足要求且不需要增加額外的工藝步驟成為IC設計者主要考慮的問題。
2、ESD保護原理
ESD保護電路的設計目的就是要避免工作電路成為ESD的放電通路而遭到損害,保證在任意兩芯片引腳之間發生的ESD,都有適合的低阻旁路將ESD電流引入電源線。這個低阻旁路不但要能吸收ESD電流,還要能箝位工作電路的電壓,防止工作電路由于電壓過載而受損。在電路正常工作時,抗靜電結構是不工作的,這使ESD保護電路還需要有很好的工作穩定性,能在ESD發生時快速響應,在保護電路的同時,抗靜電結構自身不能被損壞,抗靜電結構的負作用(例如輸入延遲)必須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并防止抗靜電結構發生閂鎖。
3、CMOS電路ESD保護結構的設計
大部分的ESD電流來自電路外部,因此ESD保護電路一般設計在PAD旁,I/O電路內部。典型的I/O電路由輸出驅動和輸入接收器兩部分組成。ESD通過PAD導入芯片內部,因此I/O里所有與PAD直接相連的器件都需要建立與之平行的ESD低阻旁路,將ESD電流引入電壓線,再由電壓線分布到芯片各個管腳,降低ESD的影響。具體到I/O電路,就是與PAD相連的輸出驅動和輸入接收器,必須保證在ESD發生時,形成與保護電路并行的低阻通路,旁路ESD電流,且能立即有效地箝位保護電路電壓。而在這兩部分正常工作時,不影響電路的正常工作。
常用的ESD保護器件有電阻、二極管、雙極性晶體管、MOS管、可控硅等。由于MOS管與CMOS工藝兼容性好,因此常采用MOS管構造保護電路。
CMOS工藝條件下的NMOS管有一個橫向寄生n-p-n(源極-p型襯底-漏極)晶體管,這個寄生的晶體管開啟時能吸收大量的電流。利用這一現象可在較小面積內設計出較高ESD耐壓值的保護電路,其中最典型的器件結構就是柵極接地NMOS(GGNMOS,GateGroundedNMOS)。
在正常工作情況下,NMOS橫向晶體管不會導通。當ESD發生時,漏極和襯底的耗盡區將發生雪崩,并伴隨著電子空穴對的產生。一部分產生的空穴被源極吸收,其余的流過襯底。由于襯底電阻Rsub的存在,使襯底電壓提高。當襯底和源之間的PN結正偏時,電子就從源發射進入襯底。這些電子在源漏之間電場的作用下,被加速,產生電子、空穴的碰撞電離,從而形成更多的電子空穴對,使流過n-p-n晶體管的電流不斷增加,最終使NMOS晶體管發生二次擊穿,此時的擊穿不再可逆,則NMOS管損壞。
為了進一步降低輸出驅動上NMOS在ESD時兩端的電壓,可在ESD保護器件與GGNMOS之間加一個電阻。這個電阻不能影響工作信號,因此不能太大。畫版圖時通常采用多晶硅(poly)電阻。
只采用一級ESD保護,在大ESD電流時,電路內部的管子還是有可能被擊穿。GGNMOS導通,由于ESD電流很大,襯底和金屬連線上的電阻都不能忽略,此時GGNMOS并不能箝位住輸入接收端柵電壓,因為讓輸入接收端柵氧化硅層的電壓達到擊穿電壓的是GGNMOS與輸入接收端襯底間的IR壓降。為避免這種情況,可在輸入接收端附近加一個小尺寸GGNMOS進行二級ESD保護,用它來箝位輸入接收端柵電壓,如圖1所示。
圖1常見ESD的保護結構和等效電路
在畫版圖時,必須注意將二級ESD保護電路緊靠輸入接收端,以減小輸入接收端與二級ESD保護電路之間襯底及其連線的電阻。為了在較小的面積內畫出大尺寸的NMOS管子,在版圖中常把它畫成手指型,畫版圖時應嚴格遵循I/OESD的設計規則。
如果PAD僅作為輸出,保護電阻和柵短接地的NMOS就不需要了,其輸出級大尺寸的PMOS和NMOS器件本身便可充當ESD防護器件來用,一般輸出級都有雙保護環,這樣可以防止發生閂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