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把高耗能的白熾燈全部更換為LED節能燈,年可節省電費2.4萬元。”日前,山東能源淄礦集團許廠煤礦總務科科長張奉偉告訴記者。LED燈安裝后,當月該礦職工宿舍樓電費就減少了2000多元。井上井下啟動“省電模式”,許廠煤礦有效降低了電費支出。今年1至10月,該礦實際電費支出比預算節省312萬元。
今年以來,許廠煤礦強化用電管理,通過減少設備占用率、集約化生產和科技創新等手段降低了電費支出。耗電的“大頭”都在井下。今年9月份,針對-400采區停止生產的實際,該礦加快了機電設備的撤出速度,最大限度縮短生產戰線,減少機電設備占用。截至目前,該礦-400采區已累計撤出電纜4100米、開關41臺、水泵15臺、皮帶機5部,減少電費支出50多萬元。與此同時,該礦把用電管理作為考核基層區隊的一項主要指標,在井下安裝了288臺分時段計量電表,并將用電量與區隊工資收入相掛鉤,節獎超罰,有效激發了全員節電的積極性。前10個月,全礦共有14個區隊實現了電量節約。
集約化生產進一步拓寬了節電空間。以往許廠煤礦實行輪休制,由職工自主選擇休息時間,井下保持不停產狀態。然而這種拉長戰線的作業模式也帶來了電耗的增加,經測算,礦井正常生產時電耗為20萬度/天。為此,從今年初開始,該礦啟動了集中休息模式,即每月固定若干天為職工集中休息日。其間井下不生產,只留排水和通風設備工作。這樣一來,在集中休息期間的電耗僅為12.8萬度/天。按每月集中休5天計算,每月就可實現節電36萬度,節省電費22萬元。今年前10個月,該礦因集中休班已節約電費220萬元。此外,該礦還采取了分時用電管理制度,峰段用來檢修設備,谷段開足馬力進行生產,利用電費差價不斷降低電費支出。
科技創新省電事半功倍。該礦通過設備節能技術改造,先后淘汰高耗能機電設備25臺,變頻調速技術、無功補償技術、設備智能控制、軟啟動技術在現場廣泛應用。機電隊改造的架空乘人器手動開啟和自動停止裝置,平均每天節電460余度,年節約電費16萬元。充采隊將無功補償技術應用在膏體充填高壓線路上,使供電效率由原來的82%提高到95%,年節省電費15萬元。今年以來,該礦共有26項節電技術改造成功應用,實現節電64萬度,減少電費4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