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都是以氮化物的藍光LED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回顧一下百年諾貝爾獎歷程,半導體領域一共得到了9個諾貝爾獎,第一代的硅基材料領域產生了4個,第二代砷化鎵領域也產生了4個,第三代材料以氮化鎵為代表,到目前為止,才只有1個,這意味著什么,還有三個名額,就拜托在座諸位了。希望你們圍繞半導體材料開展相關的工作。”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辦的2014年諾貝爾物理獎報告會上,863計劃半導體照明專家組組長李晉閩研究員發出號召。
“諾貝爾獎的獲得過程中,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此外,改變世界的技術性突破無疑也是諾獎評審所關注的。”李晉閩說,“好奇心、想象力、非常強的質疑精神,尤其動手能力,這都是諾貝爾獎對我們的啟示。”
科研人員需提高動手能力
諾貝爾物理學獎評審委員會7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宣布,3名日本出生的科學家因發現新型節能光源而獲得2014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將平分800萬瑞典克朗(約合111萬美元)的獎金。3名獲獎者分別為85歲的日本明城大學教授赤崎勇、54歲的名古屋大學教授天野浩和60歲的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教授中村修二。
在分析今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的得獎原因時,李晉閩特別強調了動手能力的重要性,他認為中村修二的成就與其動手能力緊密相關。
“中村修二動手能力極強,他的實驗設備,包括Gap設備,都是他自己做的。他經常稱自己為工匠,而不是科學家。中村的定位或許對我們是一個啟示。”李晉閩強調。
在使用自己制造的設備結晶生長Gap時,中村修二經常要面臨石英管頻繁爆炸的危險,這使得他不得不經常加班焊接石英管子。時間一久,中村不僅練成了焊接的拿手絕活,他制作的裝備也能夠滿足科研上的需求。
“我做研究生的時候是從實驗室建設做起,也是從做設備開始的,現在的研究生和我們那個時候比條件好多了,你們現在一到研究所、大學,研究條件非常好,但依然要注意一點,就是圍繞著你的科研活動,開展一些相關的技術裝備改造工作。不需要從零做起,但是依然需要一些調整。”李晉閩對同學們說。
中國是LED應用最為重要的市場
“三位氮化物LED的奠基者的獲獎,是基于藍光LED技術對人類的貢獻,同時也基于半導體照明產業二十年來的迅猛發展,這個發展恰恰是我們國家對于諾貝爾獎所做的貢獻。這是中村修二自己都承認的。”李晉閩在報告會上表示。
最近十年,中村修二等人幾乎每年都到中國來,就是因為LED在中國有著廣闊的市場。此外,諾獎推薦委員會表示,LED的廣泛的推廣應用將是獲得諾獎的前提條件。中村自己也認為,未來半導體應用最為廣泛的地區一定在中國。
“在國內半導體照明的推廣上,我個人認為第一個應該表彰的是張藝謀,因為2008年奧運開幕式是LED向世界展示的最好時機,當時包括鳥巢水立方的照明,還有那個畫卷,都是對LED非常好的宣傳;其次就是上海世博會,這一時期,LED開始由景觀性向功能性過渡,這一年在國際上也被認為是LED技術發展的元年。”
過去LED被視為輕工業,就是單純的照明,現在則將LED列入電子產品,就是基于照明,超越照明,也就是說LED在照明之外的領域,比如農業、生物方面還有一個巨大的發展空間。
“LED在農業上的應用,主要表現為能夠大規模的提供光合作用,進而促進作物的生長。”
生物和人一樣,是有節律的,并非需要24小時的光合作用,間歇性的光照才能起到作用。而傳統的照明方法是全光普照,其中99%的光線是沒有用的,溫室里的熒光燈很難一亮一滅、瞬間工作,LED則能很好地做到這一點。
“預計LED技術未來在農業上還會有很大的發展,我個人認為不會亞于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李晉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