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東莞堅持從全局高度和區域角度謀劃區域創新體系發展,大力實施“科技東莞”工程,主動引進集聚國內外各類創新資源,搭建創新平臺,初步形成了由松山湖國家高新區、公共科技創新平臺、專業鎮創新平臺、企業研發中心等多層次平臺組建的創新體系。創新平臺已經成為東莞提高創新能力的新引擎。
16平臺申請專利600多項
8年過去了,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院長楊向東到現在還清楚地記得設計院成立的日子—2006年11月16日。廣東華南工業設計院是東莞松山湖引進的第2家公共創新平臺,卻是第一家通過東莞市驗收的平臺。成立八年來,該平臺服務企業超2000家,設計產品逾1000多件,累計新增產值數十億元,為東莞企業培訓了數百名設計師。
數據顯示,從引進第一家創新平臺—廣東電子工業研究院開始,截至2013年底,東莞累計投入20多億元,建設了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東莞電子科技大學信息工程研究院、東莞中國科學院云計算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華南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清華東莞創新中心等16個公共科技創新平臺。
各公共科技創新平臺主動開展研發創新,相繼攻克了一批關鍵與共性技術,形成了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比如,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發揮裝備技術優勢,針對毛織產業開發并量產了數控毛織機,針對LED產業研發制造了LED芯片高速自動檢測設備和LED管芯分選設備等;東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發揮信息技術優勢,瞄準新型電子元器件制造高可靠性、高集成密度和微型多層化的發展趨勢,牽頭開展LTCC技術攻關,形成了疊層片式電感、EMI濾波器等,占領了技術制高點;云計算育成中心發揮云計算技術優勢,研發出國內首個具有自主產權的云計算平臺產品G-Cloud云操作系統;東莞中山大學研究院發揮新能源技術優勢,自主研發了“新車型、新輕量化結構、新動力總成”三新特點的新一代純電動汽車,并成功應用于東莞新能源汽車示范工程,與此同時還掌握了輕量化電動汽車研發制造的核心技術,能夠為東莞的汽車零配件生產企業提供技術、專利輸出和產品測試等。
據統計,目前各公共創新平臺申請專利共計615項,其中發明273項;獲得專利授權386項,其中發明108項;登記軟件著作權180項;累計承擔科技計劃項目國家級37項、省級88項、市級38項,獲得各級政府科研經費資助近4億元。創新平臺在推動東莞提高創新能力方面功不可沒。
緊密結合東莞產業實際
除了提升創新能力外,各公共創新平臺從東莞產業的實際需求出發,開展產品研發、設計、檢測等方面的服務,累計服務企業超過2萬家,既有力提升了東莞傳統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也有效推動發展了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
楊向東認為,平臺應該立足于企業需求而不應該關起門來搞研究。他告訴記者,為了更好地和東莞的本土企業銜接,每年舉辦“東莞杯”工業設計大賽時,設計院都會到企業去調研,由企業來出大賽的設計命題。這樣,每屆大賽的作品都能很好地契合東莞企業的需要。
玩具、毛織、LED等在東莞的產業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通過與科技創新平臺合作,這些產業也獲了快速的發展,有的甚至出現質變。比如東莞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與東莞龍昌數碼科技有限公司、東莞市智樂堡兒童玩具有限公司等傳統玩具企業合作,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玩具的主控單元、語音控制組件、遙控芯片等核心部件,推動了東莞玩具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發展。
毛織方面,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研發制造的數控毛織機,將傳統毛織企業的產能提高了8倍,大大推動了大朗毛織產業的轉型。
LED方面,北京大學東莞光電研究院攻克的集成光源封裝技術、大功率可見光半導體激光器及激光模塊關鍵技術等,有效推動了東莞LED產業中上游領域的發展。
除了服務東莞現有企業,各公共創新平臺在運行體制上積極創新,開展“二次”創業和提升“造血”功能,一方面自身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產業園,另一方面以技術參股、資金入股等多種模式與社會合辦企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目前各平臺已孵化出國云科技、易步機器人、泰斗微電子等74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易步機器人、泰斗微電子公司正籌備上市;已在松山湖園區建立了松湖華科產業孵化園和廣東松山湖中醫藥健康科技園兩個產業孵化園,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還與清溪鎮合作共建了“華溪城”創新產業園,并正在松山湖推進建設機器人產業基地。同時,各平臺主動聯合金融機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資金鏈,加速自身研發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如清華創新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電子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都成立了相關的產業基金、創投公司,探索“技術+資金”或“技術+資金+科技地產”等創新的產業孵化模式。
形成多層次創新平臺體系
除了16個公共科技創新平臺外,東莞還高標準規劃建設松山湖國家高新區,并在鎮一級建立了12個專業鎮的創新平臺,同時,還以企業為主體組建了163家企業工程研發中心和25家重點實驗室,形成了多層次的創新平臺。
2001年,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正式成立,當年10月正式被國家科技部批準升格成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過10多年的高速發展,松山湖已聚集了一批國內外知名高新技術企業和高層次人才。據初步統計,十多年間,松山湖引進5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國家級和省級研發機構50多家,創建了兩個國家級企業工程技術中心和3個博士后工作站,擁有博士1000余人,碩士3000多人,研發人員占總從業人數的比例超過15%。現在,松山湖成了名副其實的高新技術企業和高端人才的聚集洼地,成為引領東莞全市創新發展的龍頭。去年,東莞啟動松山湖大學創新城建設,并列為東莞市重點打造的“三大經濟增長極”之一,建成后將成為知名高校優勢創新資源集聚區和科技、金融與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在專業鎮平臺方面,近年來,東莞市積極實施“一鎮一校”計劃,引導鼓勵專業鎮與高校院所合作,組建專業鎮創新服務平臺,依靠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突破一批產業共性技術、打造一批技術創新平臺、組建一批產業創新聯盟以及建立院士工作站與特派員工作站等,推動專業鎮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目前,東莞已組建專業鎮創新平臺12家,其中橫瀝鎮聯合上海教育委員會科技發展中心及上海交通大學、東華大學、廣東工業大學、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東莞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工程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共建東莞市橫瀝模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針對模具制造產業的實際需求,建立材料塑性成型技術中心、模具檢測技術中心、模具產業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等,為該鎮模具制造業提供技術服務、成果轉化、人才培養等公共創新服務。
在提升企業研發能力方面,東莞十分重視培育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一方面,通過開展產學研考察對接和舉辦國際科技合作周等形式,搭建企業與創新資源的交流對接平臺;另一方面,東莞市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導鼓勵企業組建企業工程研發中心和實驗室,對獲得國家、省、市認定的企業工程研發中心,東莞市財政分別給予500萬元、300萬元和100萬元的資助。目前,東莞市以企業為主體組建了163家企業工程研發中心和25家重點實驗室,其中省級以上工程中心73家,省級重點實驗室9家。今年,東莞市更是提出了要推動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計劃,未來這些企業研發機構將成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科技支撐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