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3日,第七屆上海國際新光源&新能源照明論壇在上海華亭賓館召開。在“光生物安全與應用主題沙龍”上,特邀請了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和研究了業界熱議的LED藍光危害和LED在光照治療等方面的創新應用和最新研究進展。
國家電光源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常務副主任俞安琪在會上做了題為《對LED藍光危險檢測結果的分析及建議》的報告。
本次檢測的主要目的是1、對媒體中提到的LED藍光可能造成的視覺危害進行檢測;2、藍光的司辰視覺影響即按國際標準測量不會產生藍光危害的LED照明產品,其“富藍化”的照明光,對人們的生理將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本次用于檢測樣品數量共有27個,分別來自于小的非正規商店、大型購物超市和大中型生產企業留樣。樣品燈具類型涵蓋了LED臺燈、LED射燈、LED筒燈、LED燈泡和平板燈。
報告中,俞安琪依據GB/T 20145-2006藍光視網膜危險將藍光危險等級分為四類即:
1、無危險(輻亮度≤100 W·m-2·sr-1);
2、低危險(1類)(輻亮度≤1×104 W·m-2·sr-1);
3、中危險(2類)(輻亮度≤4×106W·m-2·sr-1);
4、高危險(3類)(輻亮度>4×106W·m-2·sr-1)。
根據檢測結果得知,本次檢測的27個樣品中,在正常使用狀態下未發現達到2類藍光危險的情況,在正常使用情況下可安全使用。11個異常使用狀態條件下的樣品中,有1個樣品達到2類危險,如無防護措施可能對人體造成危險。因此他提出,藍光危害并不是LED照明產品才有的,之前的某些金鹵燈和某些熒光燈早就存在藍光危害。他建議,用于室內用LED照明產品只能使用藍光危害分類在1類及以下的。對于特殊人群(糖尿病人和光敏藥物影響的人)或者可能處于特殊體位(例如嬰幼兒)能直接看到LED燈的情況,則應該用0類(無危害)的。
而本次研究中新的發現時,人類幾百萬年的進化過程已經養成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理習慣,經研究發現這種生理反映是靠人的司辰視覺細胞提供給大腦信息的,也有稱之為“第三視覺”。而根據國際最新研究發現,富藍化的照明將影響人的司辰節律。
他說,要正確區分藍光危害和“富藍化”的照明影響人的司辰節律這兩種不同的情況,藍光危害是指當藍光輻亮度達到標準規定的2類或者3類時,會在較短的時間或瞬間對人眼造成的傷害,而“富藍化”的照明對人的生理影響則是潤物無聲地且要經過數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才會明顯影響到人的司辰節律的。
他最后總結到,合格的功能性照明的白光內不能沒有藍光,所以提出把功能照明光中的藍光濾除的說法是明顯錯誤的,更不能把藍光“妖魔化”。 返璞歸真,模擬自然條件下的光照、光色及變化,是照明產品設計、制造和照明設計和實施的最高境界。